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Landscap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Lijiang River Bas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广西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新闻动态

【科研成果】重点实验室马姜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农林学术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科研成果

上传时间:2023-05-07            浏览:642

56日,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姜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在线发表题为Liuxin Huang, Xiaomei Pan, Jiangming Ma*, Rui Jian, Hui Zhang, Kundong Bai, Yanhua Mo, Qiwei Zhang, Zhangqi Yang*. Assembly of understory woody communities during the close-to-nature restoration of a Pinus massoniana lamb. plantation in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From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to competitive exclus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3, 541: 121060.的最新研究成果。已毕业2019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黄柳欣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姜明教授和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杨章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白坤栋研究员、张启伟博士和莫燕华助理研究员为共同作者。《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为农林科学领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4.384,该期刊在我校科研业绩分类分级评价中被认定为A1类期刊(林学学科顶级期刊)。

马尾松是中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乡土针叶树种,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马尾松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中国人工林总面积和总蓄积量的4.41%5.52%。但马尾松人工林多数为纯林,往往存在树种单一导致群落结构、功能单一的现象。改造马尾松人工林并诱导其向着近自然方向发展迫在眉睫,因此探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生物多样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中国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温度是影响群落物种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植物叶片性状的进化在灌木层中保守,在乔木层中发散;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植物叶片性状的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呈发散趋势;灌木层群落的构建方式由聚集转变为发散,乔木层则为发散转变为聚集;木本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驱动力是相同的,即从环境过滤转向竞争排斥。

本研究明确了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群落构建的驱动力,对于指导马尾松人工纯林改造以及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恢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60387)、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21220057)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课题(桂科AA17204087-7)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reco.2023.121060

图文/黄柳欣 审/马姜明 吴琼 莫燕华

1 群落构建机制框架

研究地点

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不同层次植物系统发育信号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叶片性状与系统发育种间亲缘关系指数变化



Copyright @ 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